|
|
当前位置: > 展 览 > 展览 > 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 |
|
|
|
|
|
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 |
展示时间:2010年6月26日 - 2010年7月18日 展览地点:西安美术馆 二层 壹号展厅 主 办:西安美术馆 上海美术馆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媒体支持:陕西电视台 西安电视台 华商报 雅昌艺术网 艺术国际网 99艺术网 华商网 古城热线 |
2010-06-26 |
|
|
“符号”的意义不仅从某种层面上定义了他本人,更指向了存在于光影世界中某种特定的样式。面对纷繁的世界,他坚定地选择了以摄影作为延长视线和扩大声线的途径和手段,几十年如一日,忠实而富于激情地扮演着那个以鲜活内心追逐自由精神的角色。
《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将于2010年6月26日于西安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共展出摄影作品155件,所有照片均由马克•吕布本人及工作室应本次展览需要重新冲洗制作,展出作品多为黑白照片,穿插少量近期创作的彩色作品。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西安美术馆2010年强势推荐的展览之一,在巡展的筹划过程中,摄影家整理出了部分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作品。这些珍贵之作也将在本次展览中奉献给公众。 莱卡相机M6型,35毫米镜头,以轻柔顺滑的快门拍下他的敏锐捕捉,莱卡的快门是轻柔而谦卑的,就像马克•吕布的心。作为玛格南图片社元老之一,并见证了红色中国从一个世界急速奔向另一个的世界顶尖级摄影师——马克•吕布是一位真正秉持玛格南精神的艺术家。在他长达五十年的职业摄影师生涯中,人文主义精神、完美精准的构图以及诗意的节奏感成为其摄影作品中无可取代的特征。他早年的左派经历,与布列松的友情,踏遍世界的足迹都是构成其摄影理念、创作精髓的重要元素。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作为少数获批到新中国拍摄的欧洲摄影师之一,马克•吕布所拍摄的中国早已为摄影界及很多摄影爱好者所熟悉。他以冷静、直觉,富于艺术感受和人文气息的视角,捕捉住一个个充满时代风貌的瞬间,并以此向西方世界客观地介绍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不仅如此,他坚持一贯的创作理念把镜头对准了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纯摄影作品,都带有强烈的“马克•吕布式影像气质”——直觉而富于诗意。 不同于以往的其他马克•吕布作品展,本次展览的策划目的将落实在对马克•吕布本人创作理念的全面梳理——打乱拍摄的时间、地点、手法,而代以被拍摄对象为线索,还原最本真的影像语言。在展览中,观众能通过轻松的欣赏作品,与摄影家和被拍摄事物进行无阻碍沟通。正如这位摄影前辈本人所说:“拍摄对于我来说从不‘痛苦’。这样的过程轻松自然,是种享受,就如同一首乐曲或诗歌”。 作为巡回展,本展览曾于2010年3月6日-4月2日以及4月23日-6月6日分别在上海美术馆及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展览反响十分热烈。盛夏之际,西安美术馆邀请广大摄影爱好者以及艺术爱好者走进美术馆,在这清爽的艺术空间里分享历史瞬间的记忆。
艺术家生平简介
马克•吕布 (Marc Riboud) 1923年出生于法国里昂,14岁就从父亲那里得到一部简单的柯达相机。二战期间(1943-45年 ),作为一名工程师,马克•吕布参加了法国的抵抗运动。在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当个业余摄影师。1951年他遇到布列松,布列松非常欣赏他,但是却不希望他离开工作的工厂。1953年他加入了布列松等人创办的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两年后成为正式成员。1957年他访问中国4个月,1965年和1971年两次再度访华。当越南战争爆发后,他是唯一获得准许进入越南拍摄的摄影师,从越南和美国两个方向记录战争的残暴。这段时间他在亚非东欧的许多国家旅行摄影。1976年,他当选为玛格南图片社主席,而在三年后他便辞去了职位。自20世纪80年代后,他循着自己的节奏,四处游历。
马克•吕布的中国情缘
马克•吕布发表的第一张照片是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当时他在巴黎遇到了布列松,学会使用一种传统镜像取景器,他登上埃菲尔铁塔。正在构图时,一个油漆工出现在他的取景器中……这张照片当时占据了美国《生活》杂志的整版。而他的一部分人生属于中国,他在中国拍摄的第一张照片是广州火车厢里的女人。当时他初来乍到,一位体面端庄的女士成为他的摄影对象。 他对这个新鲜的国度兴奋不已,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克的作品是纪实摄影的一个标杆,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推荐到中国,他对中国纪实摄影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全都是纪实拍摄,不做任何分析和评判。马克以其独立的观看方式、独特的人文视角以及独到的摄影形式展示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摄影背景,在他照片中,不仅能看到一个充满人道的、善意的行者印迹,还能看到他发自肺腑的对人类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也凸显了他深刻的中国情结。在展出的未曾发表的作品当中,有一张是20世纪60年代拍摄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照片,即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一堂课,马克在复活我们记忆的同时,也让我们记住了一种影像的缘分。 “我非常热爱东方,远远超过成长的家乡。我们总是被相反的、不同的东西所吸引。但现在所有的事都对齐了,中国再也不是远东,它已经变成远西了。”马克表达着对中国的情有独钟。他20世纪50年代至今20多次来访中国,拍下大量经典照片,见证并记录了中国社会的现状与变化。他曾出版过《黄山》、《中国印象》、《中国:旅行瞬间》等摄影集,1966年《中国的三面红旗》在纽约获海外新闻俱乐部奖。 1957年 马克拍下毛泽东睡过的蚊帐床,和手插在口袋里的毛泽东的非正式照片。 1965年 马克在中央美院拍下了雕塑系的课堂上还摆放着裸体雕塑;在天安门拍下了中国民众在抗议美国介入越南战争,背后是胡志明与毛泽东的海报;在上海码头拍到工人正在向右奔跑,方向与招贴画上毛主席领导下向左前进的工农业相反;在中国农村拍摄到一个女子手里拿着一双筷子、一张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写着:“中国成功引爆第二颗原子弹”。 1971年 马克拍到了周总理做胜利状“V”的姿势,当时法国部长阿兰•佩雷菲特问周总理,在巴黎留学时学到些什么?他伸出两根手指: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另一个是列宁主义。 1992年 他将镜头对准《小平同志在深圳》的巨型宣传画,拍下脚手架上一名工人为画像着色的照片。 1994年 他拍下深圳建议人们购买股票的广告,下面是撑伞路过的行人,广告板上的金币则像雨点般落在木质人行道上。 2005年 他摄下了上海的里弄生活和北京布满传统中国红的紫禁城的墙。 马克•吕布发表了很多摄影作品集,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贝尔•拉封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三面红旗》、德诺埃出版社出版的《日刊》、阿尔多/双日出版社出版的《天都黄山》、法国国家印刷局/泰晤士与赫德逊出版社出版的《吴哥,佛教中的宁静》、纳唐/哈利•N•阿布拉姆斯出版社出版的《马克•吕布在中国》…… 2004年,巴黎欧洲摄影博物馆举办了他的个人回顾展,参观人数多达十万。众多欧洲、美国、中国和日本的博物馆定期展览他的作品。他获得过许多奖项,其中包括两次海外新闻俱乐部奖、终身成就奖、路茜摄影奖和国际摄影中心无限奖。 |
|
|
|
分享:
|
|